弘扬清官之德
(上传时间:2018-04-19 上传部门:纪委办)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金代元好问有诗云:“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只从明府到,人信有清官。”清官的含义,简单说就是公正廉洁的官吏。自封建社会迄今,判断是不是好官标准之一,就是清廉与否,“当官就要当清官”,这是自古以来百姓对官员的殷切希望。
清官的标准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司马迁的标准是:行教、清廉、守法。在崇尚法家政治的战国、秦及汉初,守法是最主要的好官标准。三国末年开始,“清、慎、勤”成为清官标准。后来,又出现了诸如一身正气、两袖清风、廉洁自律、严于律己、鞠躬尽瘁、言传身教、秉公执法、刚正不阿、公而忘私等形容官“清”的词语。
清官之德,核心在“清廉”二字。“清廉”是为政的首要前提,《周礼》就提出,对官员的考核有六廉——“廉善、廉能、廉敬、廉政、廉法、廉辨”,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明朝郭允礼撰写《官箴》,提出“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吏不敢慢,廉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可见,为政清廉,不以权谋私、不贪污受贿、廉洁奉公都是清官必要的品德。
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许许多多品行高洁、为人正直、处事公道的清官,如包拯、狄仁杰、海瑞、况钟、于成龙,等等。他们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为后人所称颂。
清正廉洁是中国共产党人应有的本色。革命先辈陈云不收礼,有口皆碑。有一次,陈云回故里探亲,乡亲们送了一些土特产表示心意。他感谢乡亲们后,即让随行人员将礼品如数退回。老一辈革命家的清廉精神一直延续至今,影响了无数共产党人。焦裕禄、孔繁森、郑培民、杨善洲,等等,都是党员干部队伍中的清廉典范。还有“导弹司令”杨业功坚持秉公用权,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所写的《公仆铭》——“位不在高,廉洁则名;权不在大,为公则灵;斯是公仆,惟吾德馨”。
但也不可否认,有些党员干部贪赃枉法、巧取豪夺,作威作福、欺凌百姓,玩忽职守、贻害百姓。他们想的是“前程”、谋的是“位子”、盯的是“私利”,官职成了他们交易的筹码,权力成了他们敛财的工具。那些落马贪官,就是这样的反面教材。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当官要当舞台上端端正正的官,当清官,不要当庸官贪官,被人戳脊梁骨。”“良官”善治,为万民之福;“劣官”恶政,是天下之殇。培养造就一大批清官是兴国安邦所需、济世安民所要。
思想家顾炎武说,诚欲正朝廷以正百官,当以激浊扬清为第一要义,而其本在于养廉。当今,要传承清风,培养清官,必须在“激浊”上施“重典”,在“扬清”上出“妙招”,在“养廉”上用“良策”。
“激浊”即“去污”。“去污”,通俗讲就是反腐戒贪。它是一项系统工程,警示教育、完善制度、监督到位、惩戒从严等措施要“配套”,打好“组合拳”,合力“去污”。
“扬清”即“擢优”。招贤纳士则国家兴,任用贤良则事业成;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把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的好官树起来,对清官多加呵护,把能吏树为榜样。
“养廉”即“廉洁”。党员干部要把“廉”内化于心,将清廉为官的理念植入内心,从内心筑牢清廉的根基、筑起抵制腐败的坚固“心墙”;把“廉”外化于行,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为民掌好权、用好权,在党纪国法面前,有所畏、有所怕、有所惧,常思法纪的威严、常看群众的眼光、常虑监督的严厉,利益面前不贪心、诱惑面前不动心,做无愧于党和人民的好干部。(范仁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