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希元:百折不坠青云志
(上传时间:2018-10-30 上传部门:纪委办)
在古人的心目中,祭祀孔子的孔庙是极神圣的地方。同安孔庙是厦门地区唯一的孔庙,它的右侧有两座祠堂,一座是北宋著名科学家苏颂祠,另一座是明代理学名宦林希元祠。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林希元出生于同安县(今翔安区新店镇垵山社区山头村),少时名峦,字茂贞,号次崖。林希元少时家贫,读书较晚,但从小胸有青云之志。他35岁(正德十一年,1516年)方中举人,越年中进士,授南京大理寺评事,不久被擢升为大理寺丞。
明朝大理寺和刑部的职责有相似之处,都是审理案件的机构,不同的是,重大案件包括皇亲国戚高官显贵的案件归大理寺审理。林希元为官公正,执法如山,有“铁汉”之称。御史谭鲁犯案,林希元予以追究,谭鲁先是央求林希元同乡史梧到林家说情,被驳回后,又找到了大理寺卿陈琳,陈琳竟答应了。陈琳是林希元的顶头上司,对其恩威兼施,然而林希元不为所动,坚持原则,仍不允。陈琳恼羞成怒,以“抗拒堂官”之名弹劾林希元,林希元竟因此被贬为泗州判官。被贬的滋味不好受,他的诗《闻谪判泗州》云:“本以疏狂为国忧,翻从迁谪赴南州。万钟于我知无益,三尺如人岂不羞?”心情不好,但上任后仍兢兢业业。
当时,江北饥荒,“啸聚至九百余人”,他主持赈灾,悉心赈济,独身往谕,解散啸聚之众,同时还撰写了《荒政丛言》,细陈救荒之二难、六急、三权、六禁、三戒,条分缕析,有理有据,所列的政策、措施、方法可操作性强,是我国古代救荒史重要文献。
嘉靖九年(1530年),林希元官复原职,再任南京大理寺丞,后因与权臣夏言意见相左,被贬为钦州知州。
钦州位于今广西南部,其时地广人稀,十分荒芜。据地方志载,林希元“始入州境,陆行三日,始抵州城,见平原旷野,一目望洋,高可种黍,下可种稻,皆为荒土,成田者,十仅一二”。因此上任伊始,他首劝农功,实行屯田。屯田有汉代的方法,也有东晋的方法,还有唐朝的方法,林希元学贯古今,又不拘一格,他根据实际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屯田方法。他委派有经验的老农负责其事,劝农老人正职为田正,副职为田副,每乡正副各一,专管教民耕织,课督农事。他改变钦州单种水稻习俗,推广多种农作物,由此府可实仓廪之粟,民可解冻馁之苦。
林希元在钦州还创建社学。他认为“昔先王治天下,为之农桑、衣食以养其民,又设庠序、学校以教之。盖饱食、暖衣、逸居,无教则近于禽兽。”他创建十八社学,每学拨公田二十亩作为办学经费,并“作规条,选名师,俾司教训以兴民于孝悌,颁学政经说于诸生,黜浮华、崇本实,以进士于道德”,当地民风为之一变。在《钦州十八社学记》一文中,林希元不无欣喜地写道:“三月而后,教读各以弟子见,其父兄不远三四百里,襁负其子而至州。其衣裳、步履楚如也;其进退、周旋、升降、揖逊,肃如也;其讽诵、对偶、书仿,朗如也。”他还修复儒学一所,在东城城隍庙旧址改建学舍二十间,捐俸金十两助公费,编纂《钦州志》,为后世存史。
都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林希元不但造福一方,有时还“多管闲事”。他任大理寺丞时,有一年春天回乡,到大嶝岛探望舅舅。船到大嶝码头,前来迎他的都是些年轻人。舅舅说,岛上人深受台风、风沙、大水之害,寿命都很短,能活到30岁便是乡里“老人”了。林希元当夜难眠,翌日,天刚露鱼肚白,他便到海边察看,发现岸边草木不生,海风长驱直入。眺望西北县城同安,发现九条溪水如白蛇直涌大嶝。他告诉乡民,这是“蛇害”,必须用“蜈蚣”治。“蜈蚣”何来?种黄连木。于是,乡民们踊跃到海边种黄连木。林希元自己也不闲着,带头栽种。黄连木抗风性强,成片的黄连木成了防风林带。风沙少了,老百姓少受些苦。至今,在大嶝岛田墘西北角海边,古防风林带犹存。那是林希元心中有民,为民造福的丰碑。
林希元为官,以廉著称。
在泗州任判官时,林希元积劳成疾,归籍养病,竟无房可居,只得寄居在丈母娘家,“延宾无所,当道之见过者相接无常处,咸讶焉”。后因族亲争夺林家埭田反目,林希元只好在家乡狮山清水岩边建一斗室,自名“艮斋”,并自撰对联云:“斗室只容妻与我,寸心不愧天地人”,横批为“师承程朱”。
此时,他本想自建居所,却因囊中羞涩而一筹莫展。别人想替他通关节,他马上拒绝:“平生不以私干官府,故至于此。今虽失职,岂可改节?”林希元素来公私分明,岂能因为自己养病乡中、无钱建房,而改变自己一贯清廉的志节呢。后来,经过一番周折,他买到天兴寺荒废后的一块地,这是他中举之前办私塾的旧址。不过,买到了地,房子兴建仍遥遥无期,用他自己的话说:“得地之初,欲营居室而归囊方罄,无所藉手。”
我们且看他是如何筹款的:郡守聘他作《家谱》,得银二十两;诸姻家曾汝修、邵宜荣等五人各助银十两;诸乡绅捐囊借助五两、十两、二十两不等;帮助永春编纂邑志,得银二百两;向长泰王氏借银三十两。他所筹到的款项,不过能“草创”而已,“门庭、渠路、井灶之类,尚未及也”。林希元自建居所,前后历二十余年,尚有一百余两缺口。由于工期拖得太长,以前建好的要继续维护修缮,而债主亦责怪其旧债未还。林希元在《凤山得地记》里这样写道:“嗟乎!予登第三十一年,居官二十一年,一第之营至二十三年而未就。东涂西抹、左支右吾,而予之心亦良苦,其力亦劳矣。恐后世子孙不知予得地之巧,成室之难。故备其本末记之,以示后人,使知克勤克俭,固守而多勿失焉。”
嘉靖二十年(1541年)冬,林希元罢官归乡。从其诗作中,我们分明能看到林希元返乡后清苦拮据的生活——
确守官箴也分然,独怜无计庇吾先。
百年香火颓垣下,转使人将不孝传。
年年买谷度余生,虚忝乡邦薄宦名。
要做人间好男子,宁辞家计晚凋零。
功名三十六经霜,饥饱惟随岁歉丰。
在野三农终失望,阖门百口已凄惶。
富家喜粜十年粟,寒舍计亏八月粮。
似此谋生真绝倒,旁人休说短和长。
林希元清廉,是因为胸中有杆秤,常怀羞耻之心。有羞耻之心,是为人的首要。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还说:“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荀子也说:“人不知羞耻,乃不能成人!”
我国现存的古代衙署,如内乡县衙、霍州署衙、密县县衙和平遥县衙,其仪门内壁上皆有这样一句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能欺。公生明,廉生威”。在古代,林希元可谓是践履这箴言的一位典范。
林希元61岁回同安后,专心“立言”,著书立说,废寝忘食,手不释卷,直到85岁辞世。他著述颇丰,除《新政八要》《荒政丛言》《王政附言》等外,还有《易经存疑》《四书存疑》等理学著作。他呈献“两疑”于朝廷,礼部刊印发行,四海学者奉为圭臬。同朝蔡献臣作序的《林次崖先生文集》共十八卷,流传至今。嘉靖四十五年(1567年),林希元辞世。蔡献臣评价他“学而大儒,入而名卿,出而良吏,殁而言立”。清代人雷鋐说:“吾闽恪守程朱……今得次崖文集读之,益知其用力格致之功,真所谓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者也。”
文章开头提到的林希元祠,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有记载的重修有两次,分别是清嘉庆十八年(1816年)和民国十五年(1926年),小修多次。其原始状态保存较好,保留原有不大的格局和许多明清建筑构件:硬山顶洗尽铅华,不事雕饰,犹如林希元清廉俭朴的一生,而翘起的燕尾脊,又似显示林希元的凌空之志。林希元是海内外宗亲崇敬的先贤,林氏后裔目前是台湾第二大姓,2001年林希元祠被厦门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涉台文物古迹。(陈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