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标志图 网站标志图

观《千年包公》有感

(上传时间:2016-06-12  上传部门:纪委办)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旅游与教育系 陈丽君

   5月27日,中央电视台、安徽广播电视台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千年包公》于晚间21:25在安徽卫视播出。不同于以往包公题材的电视文艺作品,纪录片《千年包公》通过再现真实的包公故事,寻访包公精神的当代体现,力图真实呈现一个有血有肉、可亲可敬的的清官而非戏说的包拯形象。

   据历史记载,包拯(999—1062年),宋庐州合肥(今属安徽)人,字希仁,天圣朝进士。累迁监察御史,建议练兵选将、充实边备,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陕西、河北路转运使。入朝担任三司户部副使,改知谏院,多次论劾权幸大臣。授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移知灜、扬诸州,再召入朝,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

   纪录片分为三集。第一集《清心直道》,通过包拯青少年时期真实的故事、包拯出仕时明志诗,介绍包拯清正廉洁刚正不阿个性形成的原因;通过包拯家训以及包氏后人对他的怀念,突出包拯清正廉洁家风对世人的深刻影响;通过同时代的官员刘筠对他的影响,呈现北宋仁宗时代的社会政治环境。点面结合,有理有据。

   第二集《铁面无私》,叙述包拯任监察御史及开封府尹等官职时,不畏权贵,弹劾贪官污吏及皇亲国戚的故事,其中以“七弹王逵”、“六弹张尧佐”与“断冷清案”最为精彩,在真实历史文献基础上,用影视剧手法进行再现,突出包公铁面无私、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可贵精神。

   第三集《以民为本》,通过“断牛舌案”、“匿金案”、“陈州折变”、“不持一砚归”等历史故事,展现包拯以民为本,把百姓利益放在心上的为官为政思想。对贪官污吏铁面无私,对百姓却心怀深情厚意,他把百姓放在心上,“开门听讼”“包公井”等无一不体现了这些。所以一千年来,百姓把他也放在心坎上。

   包拯做官以断狱英明刚直而著称于世。知庐州时,执法不避亲党。包拯为官时的清明廉洁与执法公正,不仅成为后世代代相传的佳话,更成为千年以来执法纪者勉励自身的标杆。

   包公遗训直斥家族式腐败,领导干部要注重廉洁家风建设

   史书记载,包拯临终时“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他还留下遗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北京联合大学历史学教授孔繁俊在纪录片中表示,包公的家训可以说是家风的一种凝练,这种家训突出了廉洁的方面,直白而且严厉,他自己这样做,而且要求后代也必须这样做。另据出土的多块墓志铭记载,包公的儿子包绶“清苦守节,廉白是务”;孙子包永年“莅官临事,廉清不扰,而孝肃公之遗风余烈在也”。

   北京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赵冬梅称,包拯首先是一个孝子,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好父亲,是一个好丈夫,然后作为一个好人,他才有可能成为一个好官。“所以我们如果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说,要培养一个好官的话,我想应该从家风,从家的那个地方,那是根,那是我们文化的根,从那个地方做起。”

   从近年来查处的腐败案件看,家族式腐败现象时有发生,家风败坏已成为领导干部走向严重违纪违法的重要原因。据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统计,从2015年2月13日到12月31日,该网站共发布34份省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比例高达62%。一半以上属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经营活动谋取利益。

   014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兰考的时候,勉励当地的纪检干部,要当现代的“铁包公”。“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2016年1月1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也曾在中央纪委全会上提及家风建设。

    七弹王逵等隐喻打虎精神,绝不放过贪官污吏,体现从严管党治党的决心

   《千年包公》的片头穿插了四个精彩的故事:“清心诗”、“七弹王逵”、“不持一砚归”、“包公井”。 公元1037年,39岁的包拯写下了这首明志诗: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作钩。仓充鼠雀喜,草尽狐兔愁。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其中,“七弹王逵”的故事,称得上宋朝反贪打虎的典型。

   事实上,包拯不遗余力打虎的故事,在中央巡视组刚结束“回头看”的安徽省也能找到呼应。今年2月底,中央巡视组展开十八大后中央巡视的首次“回头看”,安徽省为首次“回头看”的四个省份之一。按照安排,巡视到4月27日结束。在中央巡视组在安徽“回头看”期间,安徽已经有多名官员落马的消息曝出。“回头看”的反馈意见虽然尚未发布,但打虎已卓见成效。此时《千年包公》的开播,正是对包公千年前反腐故事的绝佳再现。

    高校党员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强化廉洁家风建设,管好家人,坚持廉政自律,从严要求自己。切实贯彻中央精神,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