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学院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继续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定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双高”建设为主线,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努力实现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
(一)持续强化党建和思政工作,推动“双高”建设高质量发展
1.加强党的建设,着力打造育人品牌。以党的建设为抓手,筑牢“双高”建设根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聚焦思想建设,引领“双高”工作方向,深化“三全育人”工作格局,健全完善“十大育人体系”,创建省级以上“三全育人”试点院校。聚焦组织建设,深化“同心同向、立德树人”的党建品牌和党建“三延伸”活动,继续推进“四优”“四有”“四联”“四进”工作。聚焦作风建设,大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起来,把纪律规矩立起来,把制度笼子扎起来,牢牢把握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聚焦制度建设,完善“双高”治理体系,以巡视整改为契机,加强建章立制,以制度管人管事,筹备第二次党代会,推进学院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加强思政工作,强化立德树人。打造校园思政品牌,构建思政课程与各类课程同向同行的协同育人机制,加强对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科研团队的培养,实现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坚持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政工作中的一项长期任务,将劳动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谋划总结推广“一课一地”、“一系一园”劳动教育案例,开发符合案例特色的劳动教育技能包,不断在职业教育中加强工匠精神的注入,提高学生对专业认同和行业认知,将优秀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行为习惯贯穿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培训的全过程。打造成校园文化长廊,融池州历史文化、校情校史等于一体,让学生全方位感受校园文化。
3.加强思想引领,夯实意识形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时刻绷紧意识形态这根弦,充分认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要抓住关键环节,压实意识形态工作的政治责任,加大督查考核力度,不断推动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的落实。加大风险分析研判力度,定期分析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阶段性情况,精准排查、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风险隐患。加大压力传导力度,压实责任,确保意识形态工作责任明晰、环环相扣、层层落实、可管可控。密切关注师生意识形态,发挥学院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传播的正能量作用,谋划、组织、开展主题鲜明的文化活动,树立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文明健康的良好育人氛围。
(二)深化内涵发展,大力推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培养
4.优化专业结构,切实加强专业建设。依据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变化,整合专业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使专业的建设与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同频共振。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继续挖掘优质人才,深化校外专业带头人参与指导学院专业(群)建设,为构建高质量专业群、培养技能型人才做好顶层设计工作。加强特色专业建设,重点做好与池州学院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旅游管理2个专业的本科阶段培养工作。加强国家级专业建设,达到专业占比10%以上,主持(含联合)国家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或主持3个以上省级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参与国家行业或职业标准起草2项以上或主持省级行业或职业标准制定1项以上,进一步推进实现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步伐。
5.夯实人才基础,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贯彻人才立校工程,采取“内培外引”的方式,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提高高水平重点专业博士比例,争取在2022年重点专业引进博士取得突破。完善教学团队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比例,鼓励“专业教师进企业”、“企业名师进校园”,逐步提升校内专业课教师“双师型”比例至1:25(含兼职教师)。继续推行“导师制”、“教学名师工程”,遴选培养院级教学名师,培养推选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提升师资层次,优化师资结构,增强发展后劲。鼓励校内教师进行学历提升,有计划地派遣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名校访学,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分批选派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到国(境)内外进修培训,鼓励有条件的青年教师国(境)内外留学,开拓教师的国际化视野。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眼界开阔的高层次师资队伍,形成专业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梯队。
6.常态化教学诊改,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平台,加强制度创新,强化教学管理,注重教学各环节的检查和督导,构建全员参与、全素分析、全程监控的“三全式”立体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研究修订教学质量考核标准,完善学院、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和第三方独立评价机构共同参与的评价机制。积极探索构建多元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评价模式的新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三)加强岗课赛证融合,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7.深化岗课融通,推进教学与生产高度对接。深化校企合作育人的途径与方式,充分发挥合作企业的重要作用。积极同合作企业共建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服务和产品开发中心、技能大师工作室、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等。深入推进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把前沿的实用技术、最新的人才市场需求信息融入到教学中,引入行业企业先进标准,基于岗位技能标准设计课程定向培养高技能人才,实现教学与生产高度对接。力争在2022年建立2个及以上实质性运行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建立3个校企合作的技术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国家级或省级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单位,各类订单班、学徒制参与人数占比达5%以上。
8.深化课训融通,推进教材和教法质量改革。牢牢把握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新要求,持续深化学院教育教学改革,大力推行“课堂革命”,力争到2023年8个左右职业教育“课堂革命”典型案例获得教育部认定,1-2个课堂教学改革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级教学成果奖项。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和教材改革,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结合各课程实际,创新教学手段和教学模式,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完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专业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强化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建立教材动态更新调整机制,力争形成国家级或省级优秀教材3种以上或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教材10种以上,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技术技能水平和就业质量。
9.加强校企合作,提升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能力。紧紧围绕“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总要求,全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实施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建设,促进我院校企合作工作步入常态化,再上新台阶。加强与企业在专业共建、产业学院、现代学徒制等方面的合作力度。推进学院与园区产业共建或支撑地方重点产业链发展的产业教育联盟,成立1个以上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覆盖池州市重点支柱产业和重点发展产业。实现服务安徽“三地一区”和池州八大新兴产业建设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比例达30%以上,切实增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与职教集团下属中职校成立生态、工业、旅游、交通、半导体等特色职教分院,大力开展2+3模式的五年制一贯制的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提升本地学生入学率和就业率。
10. 深化课证融通,持续推进“1+X”证书制度。加快引入“学分银行”,突破传统限制,将技能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起来,建立行业人才职业资格认证体系与制度,推行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1+X制度,用足用好现有设备资源,继续推进各专业“1+X”证书的考证,做好学生参与技能等级认定数超过30%的计划要求,实现课证融通。柔性引进或培养高水平技术技能大师,建立1-2个省级以上技能大师工作室或企业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积极作用,促进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
(四)拓宽生源渠道,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11.做好招生工作,实现专业均衡发展。健全完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的招生工作制度,贯彻落实国家 “知识+技能”、分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等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建立招生就业联动机制,创新工作思路,科学制定招生章程,合理编制招生计划,实现专业均衡发展,保证省级高水平专业招生规模。力争2022年招生计划录取率达到90%以上,新生报到率达到85%以上。
12.压实工作责任,努力提高就业质量。全面落实院系两级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加大工作力度,层层压实责任。按照“市内为主、市外为辅,服务安徽、辐射长三角”的就业工作总体思路,力争实现毕业生留池率达30%,留皖率在70%以上,长三角地区就业率达80%以上,2022届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5%以上。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就业观,鼓励毕业生到基层一线就业创业,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到部队到军营献身国防。积极与本省本市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构建起“校地互动”模式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与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宽就业市场渠道,努力实现“以大市场促进大就业”,不断提高我院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13.营造创业氛围,建设双创服务平台。健全和完善创业学院、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的管理体系,加强双创教育,营造创业氛围,实现创业带动就业。完善建设功能齐全、操作便捷的就业创业服务网,搭建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创业资源共享平台、创新创业信息交流、创新创业孵化、开放式创新创业管理等5个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立体化开展网络招聘及信息服务,全面助力学生就业创业。积极鼓励学术科技创新,完善科创项目的培育,支持学生参加各层级职业生涯规划设计或创业大赛。办好大学生创业培训,支持学生公益创业,充分发挥校园创新创业孵化及引导作用,保证孵化存活率达40%以上,使毕业生创业率达到1.5%以上,力争成为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创新创业典型高校或创新创业改革示范学校。
(五)加强职业培训,为社会提供可持续发展力量
14.不断完善社会培训机制。整合学院培训资源,加强与行业企业的互动合作,完善政企校共同合作开展社会培训的机制,拓宽社会培训范围,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建立省级以上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基地,设立有利于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灵活学习制度,大力发展工学交替、双元制、学徒制、半工半读、远程教育等各种灵活学习方式的职业教育,服务全民学习、终身学习。争取2022年学院培训和鉴定人数达到普通在校生规模的2倍,培训经费达330万元以上。
15.加快创建省级乡村振兴优质校。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根据学院实际和池州产业发展情况,依托学院优势专业,按照育人理念先进、专业特色鲜明、培养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健全、培训资源丰富等5个方面开展乡村振兴优质专业群建设,主动承担“百万高素质农民学历提升行动计划”,畅通农民学历教育发展通道,创新现有体制机制,突破传统学校围墙内办学的局限,真正实现产业链上培养人,生产实践中培养人,把学院建设成为贴近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优质校。
(六)坚持对外合作,不断扩大学院社会影响力
16.凝聚校友力量。2022年是建校20周年,要提前做好相关工作,为校友相聚提供场所和服务,设立校友联系“驿站”,拓展校友联系渠道,方便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学院之间的联系合作。以建校20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校友工作,打造学院与校友之间文气同根、文脉同源、文化同心的“发展共同体”,积极搭建聚合资源、融合情感的优质分享平台,发挥校友资源,凝聚校友力量,推动学院高质量发展。
17.加强联合办学。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相关要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进程,借助与合肥职业技术学院和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建立的合作平台,深入发展,继续多方位打开学院发展新的突破口。继续推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进程,与长三角区域学校和企业共同开展课题研究、专项攻坚,鼓励学生积极参加长三角区域性的各类比赛,加强人才培养基础,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注重对外交流合作的内涵发展、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全方位探索输出职业教育优质资源、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有效路径,全面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快获得国家示范性职教集团的步伐。
(六)夯实基础建设,全力对接学院高质量发展需要
18.全力推进校园基础建设工程。校园基础建设倡导可持续发展和绿色、节能的理念,力争建设成为“功能配置合理,环境空间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学术交流便利”的文明校园。进一步强化门禁管理、整合校园快递,建成学生宿舍8号楼、推进校园西区建设等,确保学生宿舍8号楼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建设具有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景观,通过学院校园文化景观整体建设项目,进一步增强校园环境的人文底蕴和育人功能,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育人特色。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综合治理,落实文明创建包保责任制,巩固文明创建成果。继续加大人防物防技防投入力度,完成校园监控项目,不断提升校园技防水平,提高校园监控辅助管理,及时排查整治校园重大安全隐患,完善校园治安综合防控体系。
19.全力完善智慧校园建设。利用“互联网+”的理念和技术,建立高效、智能、幸福的智慧校园应用体系,满足日益增长的信息化需求,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以获得省级以上信息化标杆学校称号或通过安徽省高校信息化2.0评价指标体系评估为目标,着力实现校园管理的高效化、教学过程的智能化、师生学习生活的便捷化。持续推动数字化图书馆建设,根据教学实际改善图书资源的专业配比结构,优化空间资源配置,实现教育资源、教学内容、科研支撑和服务手段一体化。着力维护校园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完成校园网等级保护工作,强化技术和管理手段,提高安全管理水平,形成安全、稳定、环保、节能、高效的智慧校园。
20.全力推行后勤社会化改革。进一步明确后勤服务工作职责,坚持“服务师生、科学管理”的指导思想,以“专业、优质、便捷、高效”为基本要求,着眼于为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一流服务保障,深入推进后勤社会化改革,对学生宿舍实施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宿舍入住率;完善规章制度,强化学生宿舍内务,狠抓考核和评比,以文明宿舍建设推动文明校园建设;实施严格安全管理,进行安全隐患和卫生整治“两手抓”,逐步实现“规范服务、精细管理、节约运行”的新型服务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