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强。职业教育的水平影响着劳动者素质,也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建设步伐。十九大报告提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在市内各高校引发了广泛学习和热议。
池州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谭甲文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职业教育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的责任。地方高校应贯彻十九大精神,主动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池州学院教育科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谭甲文说。
谭甲文认为,地方高校应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出发,紧紧围绕地方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进一步厘清办学思路、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切实提升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一方面以科研项目为基础,以科研成果为支撑,建立校地、校市协同发展联盟,共同解决区域内面临的各种矛盾与问题;另一方面以地方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环境、产业特色为基础,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结合地方重点发展的产业和重点支持的企业,本着与重点大学“错位经营”的策略,实施一系列契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流学科建设”。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师 张江锋
“作为职教人,我们首先要使学生转变思想观念,使学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精神,才能影响带动学生;再次,应营造公正平等的环境,提高匠人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在实训教学过程中,我经常教育学生要充分发扬‘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时刻以成为一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奉献社会,回报国家。”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系教师张江锋说。
张江锋表示,我们一定要按照十九大报告的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着力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技术技能人才,进一步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积极助力工业强市建设。
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护理系讲师 梁晓菊
“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这是十九大对于新时代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办好职业教育,离不开好教师的引领。作为一名从教九年的人民教师,我倍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护理系讲师梁晓菊说。
梁晓菊表示,今后要把十九大精神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把教书育人作为自己的天职,把敬业奉献当成自己的生活守则。通过政治学习、时事形势报告等途径,深刻领会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作用,认真领会教育整体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把握教育教学改革的动态,力争在平凡岗位创造一流业绩。(池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