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6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16〕36 号)、《安徽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转发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 2016 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皖教督函〔2016〕60 号)和《安徽省教育厅关于报送2016年职业院校评估自评报告的通知》(皖教秘高〔2016〕138号)文件精神要求,为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办学能力和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进行自我评估并形成自评报告。按照上级要求,特此公布。
附件: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自评报告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推动高等职业院校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深化办学机制和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颁布的《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暂行办法》,结合我院的实际办学情况做出自我评估。
一、办学基础能力
学院自2002年经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以来,在中共池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的大力指导下,院党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团结和带领全院师生员工解放思想、开拓奋进、艰苦创业、负重前行,牢牢把握学校建设与发展的主题,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实现了学院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转变;实施了“质量立校、特色兴校、人才强校”战略,办学实力不断增强,社会声誉不断提升。2009年底顺利通过教育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2015年顺利通过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验收。
学院从多校区分散办学到新校区整体置换和扩建,现已建成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综合型高职院校。目前校园占地面积770余亩,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近7亿元,教职员工300人,全日制在校学生8300余人,成人教育1600余人,拥有9个教学系部,开设专业42个,26个专业教研室,专业实训实验室80余个,建成标准田径运动场、游泳馆和室内运动馆等。
学院积极筹措办学经费,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投入产出效益。办学经费的主要来源有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学杂费等事业收入。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2014年投入900万元,2015年投入485万元,公共财政预算教育经费2014年投入2079.13元,2015年投入6693.83万元。
学院高度重视校园信息化建设,致力打造“智慧校园”,完善校园网络和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目前,介入互联网出口宽带200Mbps,主干网带宽达到1000Mbps,教学用终端(计算机)1550台,数字资源总量7000GB。建有现刊阅览室、过刊阅览室、教工电子阅览室、学生电子阅览室、自修室、图书馆数据中心,馆舍面积13000平方米,总座位数608个。学院专业图书馆藏资源丰富,现有馆藏专业及各类图书31万余册,专业电子图书100万册和年发行量9000余种的中文科技电子期刊。以图书馆管理系统为支撑,实现了电子图书的网上借阅、查询与利用,形成了网上教学信息资源搜索环境。
学院不断加大对教学设施、图书、教学设备的投入力度,逐步构建与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相适应的、具有职业特色的院系两级教学资源体系。学院现建有设施较为完善的校内实验实训场所80余个,与企业合作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11个、校内实习实训基地10 个。其中,中央财政支持的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1个,省级财政支持的示范实验实训中心3个。近四年先后投入1517.17万元用于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和实验实训教学改革,基本满足了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需求。2014年,完成了对实训室资源整合工作,为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方便。采用政府招标采购的方式,新建了园林类实训室、护理专业实训室、经济类实训室、旅游类实训室、机电类等10个,校内生产性实训比例达到80%。
二、“双师”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结构持续改善。学院在努力提高专业教师实践教学技能的同时,采取多种办法优化教师结构。一是在新教师引进时优先考虑引进高学历的教师;二是采取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在职进修取得硕士及以上学历;三是积极创造条件为教师尽快晋升高一级职称服务;四是鼓励教师获取各级各类专业技能证书,尽快成长为“双师”素质教师;五是聘请校外行业企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接轨社会发展、满足教育教学。目前,我校专兼职教师及外聘企业行业师资已达35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8人,具备高级职称共计97人。
师资队伍建设成果显著。学院在师资队伍培养方面,完善和强化培养措施、调整和优化培养政策,持续增加经费投入,积极拓展培养渠道、定期安排专任教师到工作现场实践,使专业教师“双师”素质比例逐年提高,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日渐显现。2016年,经安徽省教育厅认定,47位同志获得安徽省高等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资格。近五年来,我院教师在国家级、省级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取得国家专利7项,省级振兴计划及质量工程项目81项;获评省级专业带头人4人、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10项、省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4项、省级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9项、省高职高专院校专业带头人资助项目3项,国内外访学研修重点项目1项、市级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0项。
通过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以及实施重点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任务,完善“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使用和激励措施,建立起“双师”素质教师持续培养的良性机制,建立动态更新“兼职教师人才库”,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机制,造就一批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专业带头人和教学骨干,建成由企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高水平外聘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优良、结构合理,成为专业建设、共享型课程与教材建设、技术服务、校企结合等领域的中坚力量。
三、专业人才培养
学院始终突出教育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在专业发展定位、培养目标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精品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改革、实训设施建设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和探索,引入了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工学结合、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订单式”培养等新型培养模式。
专业建设水平得到提升。学院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迫切需要,积极推进专业建设改革,不断加强专业建设,创建一批特色鲜明、具有一定优势与竞争力的特色和精品专业。其中园林技术、数控技术、旅游管理、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技术、建筑工程管理等10个专业被列为省级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得到完善。为进一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院所有专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宗旨,结合实际进行专业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对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全面修订,充分体现基础与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人才培养方案从“有”到“优”,从固定模式到鼓励个性化模式的转变,取得了明显效果。园林系“一主两辅”人才培养方案获省教学成果二等奖。
课程体系改革成效初显 。学院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目标出发,完成了各专业主干课程的课程标准的制订及课程教学整体设计。强调理论与实训的融合、课程实训与综合实训的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的衔接,注重团队式教学;建立过程导向的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大力开展学生技能竞赛活动;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开展“微课”、“慕课”等现代网络技术课程的教学探索;在重点专业中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先后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省级精品课程10门。近五年来,学院取得省级重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教学研究项目18项,教学成果奖11项。
近五年来,学院在各类技能竞赛、科技、文体艺术活动中,有60多人次获国家及省级以上奖励,其中包括茶艺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一等奖,鸡新城疫抗体检测大赛获得国家级三等奖、省级二等奖,全国高职高专物流方案模拟设计与经营大赛二等奖、安徽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安徽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组和就业组金奖、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高职高专组一等奖、安徽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一枚银牌和七枚铜牌、安徽省大学生演讲比赛高职高专组、安徽省技能大赛网页设计项目、安徽省机器人大赛等二等奖(安徽省机器人大赛获五个二等奖)。
四、学生发展
学院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了“适度扩大规模,保证生源质量”的招生原则,成立专门机构来主抓招生就业工作,严把办学入口和出口关。
2015年,学院招生计划3300人,录取3292人,实际到校2703人,报到率82.11%;五年制招生计划450人,录取407人,实际到校407人,报到率100%;学院针对应历届高中、中职招生计划400人,实际到校299人,招生专业35个。
学院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鼓励学生取得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毕业生获得国家与行业颁发的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数量有较大幅度增长。2015年我校毕业生人数为2029人,其中有1403人取得了与专业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
就业创业工作扎实推进。学院始终把就业创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实施,制订相关规章制度,成立“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领导小组”来统领就业创业工作。每年举办多场次校园专场招聘会为毕业生搭建平台;率先在全省建立了AA级大学生孵化基地和“众创空间”平台,鼓励、支持大学生开展自主创业。2013-2015年,学校毕业生直接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2014年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相关的毕业生比例为85.43%,2014年的毕业生直接升学数26人。毕业生升学和就业情况体现了学校坚持附身贴地、提升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办学定位,在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以及普职融通、构建人才成长立交桥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五、社会服务能力
围绕池州“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兴市、经贸活市、文化名市”和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的排头兵战略部署,在工业发展、城乡绿色建设、新农村建设、海绵城市建设、全域旅游、健康养老等专业课题方面深入社会调查研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优势主动对接社会,积极参与协同创新,为社会、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活动,充分发挥我院在池州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支持、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四大职能。
做好区域产业的调研和预测,通过市场调查明确高职教育定位,使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同步,在变动中升级,培养区域产业不可替代性专业人才,为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及解决池州市幼儿教师紧缺的问题,2015年申报了城镇规划和学前教育专业,并对7个专业暂停招生,进一步优化了专业结构。
学院着力建设与重点专业配套的学生服务平台和社会服务平台,扩大为中小企业提供职工培训、技能鉴定和成人教育的规模,拓展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研究及开发的技术服务范围。为新农村建设、促进城市劳动者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更多的智力和技术支持,与区域经济社会、行业企业形成紧密合作关系,取得显著社会效益。如园林技术专业充分发挥专业设备、技术与人才优势,主动服务地方经济与生态城市建设,先后考察落实两个实用型的研究项目(大别山冬青快繁技术研究、香果树快繁技术研究),力求为城市园林建设的物种丰富度做贡献;先后为池州物业公司绿化技术人员、园林企业管理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培训;结合专业实际,广泛开展其他形式的社会服务活动,如美好乡村建设、池州市园林植物病虫害普查与防治、池州市乡土植物调查、池州市水生植物调查与设计等服务工作。
继续深化与开发区、江南集中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产业集中区的战略合作,安排教师、学生到企业实习和实训,与企业合作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鼓励和支持毕业生就近就业,深度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技术服务到款额2013年为77.86万元、2014年为141.67万元、2015年为50.75万元。
根据高等职业院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评估数据平台数据分析,我院在办学基础能力、师资队伍建设、专业人才培养、学生发展以及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能较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所设置的专业能较好地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提供支持,能为我省培养需要的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6年10月25日